東望吾彭耜,晴窗墜一蛛。
萬金何足抵,尺紙寄來迂。
夜后燈花喜,朝來鵲語符。
手中舒復卷,久別可長吁。
之調水符欺謾久成俗,關市有契繻。
誰知南山下,取水亦置符。
古人辨淄澠,皎若鶴與鳧。
吾今既謝此,但視符有無。
??旨乘?,智出符之余。
多防竟無及,棄置為長吁。
青青冢上木,夭矯摩太虛。
日夜之所息,雨露這所濡。
其來至高曾,溪啻五世儲。
偉哉廊廟材,而受斤斧屠。
其間鐘異質,形氣與眾殊。
小者近十圍,大者百尺軀。
九苞鳳可巢,千載苓可耡。
難以刀鋸加,俾與玉石俱。
留為龍鸞種,要產駒與雛。
咨汝二十二,結交猶朋徒。
共期松喬壽,以衛(wèi)龍虎區(qū)。
子孫其保之,慎勿使翦除。
毋俲發(fā)冢儒,假辭取珠襦。
群柏既就殲,所存能幾余。
時哉能得已,涕泣而長吁。
誰從西域移佳蔬,遍植中原葵莧俱。
清霜嚴雪凍不死,寒氣愈盛方芳敷。
貫金銳箭脫秋竹,剪羅巧帶飄華裾。
中含金氣抱勁利,穿滌炎熱清煩紆。
老人食貧貪易得,大釜日煮和甘腴。
飯炊香白煮餅滑,一飽盡缽無贏余。
空廚蕭條煙火冷,可但食客歌無魚。
男兒五鼎食固美,當念就鑊還愁吁。
擁衾展轉夜不眠,細數(shù)更籌知苦寒。
角聲未動紙窗白,兒曹報我雪滿檐。
玉妃剪水出天巧,飛花萬點爭清妍。
朱門貴人對之笑,初見一白來豐年。
金甖玉爵雜蔬筍,飲罷敲冰煮新茗。
縣官要糴十萬斛,天上符移星火速。
去年秋旱糶陳腐,今年秋熟米如玉。
且愿扶桑枝上紅,日轂東來卻滕六。
今年冬雪民已臞,明年春雪民更饑。
九關有路虎豹守,欲語不敢空長吁。
書劍當年游上都,賢關蟲篆校諸儒。
文華燦燦九苞鳳,俊氣駸駸千里駒。
妙質競誰揮堊漫,白頭空此死樵蘇。
遺編殘稿應猶在,搔首令人益嘆吁。
五月秘府始暴書,一日江君來約予。
世間難有古畫筆,可往共觀臨石渠。
我時跨馬冒熱去,開廚發(fā)匣鳴鑰魚。
羲獻墨跡十一卷,水玉作軸光疏疏。
最奇小楷樂毅論,永和題尾付官奴。
又看四本絕品畫,戴嵩吳牛望青蕪。
李成寒林樹半枯,黃荃工妙白兔圖。
不知名姓貌人物,二公對弈旁觀俱。
黃金錯鏤為投壺,粉障復畫一病夫。
後有女子執(zhí)巾裾,床前紅毯平圍爐。
床上二姝展氍毹,繞床屏風山有無。
畫中見畫三重鋪,此幅巧甚意思殊。
孰真孰假丹青模,世事若此還可吁。
一著南冠二載余,安危不必問何如。
精金百鏈鋼還銳,勁竹三冬節(jié)不枯。
對月欲同鵑帶血,臨風會有雁傳書。
瓦杯冷落孤燈里,幾度吞聲只自吁。
白露出草根,顆顆如明珠。
黃華炫金錢,亦復盈階除。
閑居無尤物,玩之聊可娛。
衡門不必扃,此非眾所須。
但恐成薏苡,千載令人吁。¤
浪出鬼揶揄,歸來失故吾。
庭空榕落子,人靜鳥呼雛。
潮退石自出,天高日正晡。
寥寥誰與語,懷古一長吁。
區(qū)終不下島,島亦不多區(qū)。冷格俱無敵,貧根亦似愚。
青云終嘆命,白閣久圍爐。今日成名者,還堪為爾吁。
風月詩千首,煙霞宅一區(qū)。
三年著朝跡,一節(jié)僨亨途。
南海瞻遺堞,西門破老巫。
才高不盡用,無地寄長吁。
幾年獻賦向公車,四十方為冉冉趨。
昔競寸陰終蹭蹬,今貪斗粟尚踟躕。
潘郎毛鬢看將白,陶令田園說已蕪。
官滿還歸省門下,預應搔首重長吁。
菰飯沾花蜜,冰團裹蔗腴。
油淹枯茹滑,糟悶活鱗濡。
餉篚爭門入,瘟船出市驅。
屑蒲形武獸,編艾寫髯巫。
朱揭橫楣牓,黃書闖戶符。
辟邪釵篆蹙,解厄腕絲紆。
惡月多尤畏,陰爻足備虞。
更聞因屈子,冞動楚人吁。
胎化仙禽性本殊,何人攜爾到京都。
因加美號為仙客,稱向閑庭伴野夫。
警露秋聲云外影,翹沙晴影月中孤。
青田萬里終歸去,暫處雞群莫嘆吁。
畢宏韋偃遠莫追,畫松得名今是誰?黃巖太守夸絕倒,休寧縣令爭新奇。
蒼髯鐵甲風雷動,浮云散盡青天空。
只因曾看讀碑圖,至今多作營丘夢。
錢塘有道金隱君,風流不讓今古人。
文章學古畫師古,落筆政似營丘親。
前年為我畫松樹,自然自有天真趣。
無人解識棟梁材,冷煙殘雨空山暮。
于今頹然老矣夫,隔江不寄平安書。
不得與之傾酒壺,令人看畫長嗟吁。
物之小兮,迎網(wǎng)而斃;物之大兮,兼網(wǎng)而逝。網(wǎng)也者,
繩其小而不繩其大。吾不知爾身之危兮,腹之餒兮,吁!
應俗敢辭疾,沖風寧小驅。
聊為一日役,不憚百金軀。
雪路無行跡,冰枝有落烏。
寒門閉蕭瑟,窮里聽唏吁。
暮春和氣暢,冠紳集城隅。
振策闖奇縱,流目眄靈區(qū)。
圜丘郁中天,皇矣神明居。
交龍麗瑤砌,摯獸緣金鋪。
川梁架流虹,靈泉激深渠。
嘉樹夾道生,芳柯綴丹敷。
奏風何泠然,鈞天張清都。
娛戲易永日,列筵湛清酤。
彼美丘園客,逝將賦歸與。
羈縈怨遲暮,臨風發(fā)長吁。
豪杰舊游處,此亭名亦俱。
凄涼謝公堰,浩蕩董家湖。
陳跡成興廢,遺篇今有無。
登臨何限恨,搔首獨長吁。
漢字吁的釋義
吁 xu
(形聲。從口,于聲。本義:表示驚怪、不然、感慨等) 同本義 [oh]
王曰:“吁!來!有邦有土,告爾祥刑。”――《書·呂刑》
吁!驚也。――《說文》
王曰:“吁,來!…”――《史記·周本紀》
吁!是何言歟?――《法言·君子》。注:“吁!駭嘆之聲?!?
又如:吁咈(表示不以為然之意);吁咈都俞(吁咈,吁俞。用以贊美君臣間論政之和洽。見《書·堯典》);吁嗟(表示憂傷或有所感;表示贊美)
吁
嘆息,嘆氣 [sigh]
香車輾盡關山日,彈罷琵琶只自吁。――《明珠記》
又如:吁唏(吁噓。噓唏,嘆息);吁氣(嘆氣);吁嗟(哀嘆;嘆息);吁嗟(慨嘆);吁然
吁(籲)yù
⒈為某種要求而呼喊,多用于書面文章:呼~。
────────────────—
吁xū
⒈嘆息,嘆氣:長~。
⒉嘆詞。〈表〉驚疑,驚嘆:~,何故?~,可惜哉!
────────────────—
吁yū 1.喝止牲口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