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頭大將差健卒,入抄禽生快于鶻。但逢赪面即捉來,
半是邊人半戎羯。大將論功重多級,捷書飛奏何超忽。
圣朝不殺諧至仁,遠(yuǎn)送炎方示微罰。萬里虛勞肉食費(fèi),
連頭盡被氈裘暍。華裀重席臥腥臊,病犬愁鴣聲咽嗢。
中有一人能漢語,自言家本長城窟。少年隨父戍安西,
河渭瓜沙眼看沒。天寶未亂猶數(shù)載,狼星四角光蓬勃。
中原禍作邊防危,果有豺狼四來伐。蕃馬膘成正翹健,
蕃兵肉飽爭唐突。煙塵亂起無亭燧,主帥驚跳棄旄鉞。
半夜城摧鵝雁鳴,妻啼子叫曾不歇。陰森神廟未敢依,
脆薄河冰安可越。荊棘深處共潛身,前困蒺藜后臲卼。
平明蕃騎四面走,古墓深林盡株榾。少壯為俘頭被髡,
老翁留居足多刖。烏鳶滿野尸狼藉,樓榭成灰墻突兀。
暗水濺濺入舊池,平沙漫漫鋪明月。戎王遣將來安慰,
口不敢言心咄咄。供進(jìn)腋腋御叱般,豈料穹廬揀肥腯。
五六十年消息絕,中間盟會又猖獗。眼穿東日望堯云,
腸斷正朝梳漢發(fā)。近年如此思漢者,半為老病半埋骨。
常教孫子學(xué)鄉(xiāng)音,猶話平時(shí)好城闕。老者儻盡少者壯,
生長蕃中似蕃悖。不知祖父皆漢民,便恐為蕃心矻矻。
緣邊飽喂十萬眾,何不齊驅(qū)一時(shí)發(fā)。年年但捉兩三人,
精衛(wèi)銜蘆塞溟渤。
采芝天門山,寒露凈毛骨。
帝青九萬里,空洞無一物。
傾河略西南,昌射河鼓沒。
蓬萊眼中見,人世嘆超忽。
當(dāng)時(shí)棄桃核,聞已撐月窟。
且當(dāng)呼阿環(huán),乘興弄溟渤。
張家作亭跨江月,久欲題詩詩思竭。
今朝龍泉寶函來,豈亦索詩光貝闕。
忽憶曩時(shí)醉亭上,笑倚長松清興發(fā)。
波光浩涉蕩樽俎。夜色鮮明見毫發(fā)。
是時(shí)披襟揖灝氣,蠲滌肺肝洗塵骨。
歸來至今忽想像,猶覺人寰可超越。
會當(dāng)月夕駕煙槳,吹笛呼龍出龍窟。
蓬萊方丈儻可尋,借我長風(fēng)泛溟渤。
陽精自東生,陰魄復(fù)西沒。
兩曜無停機(jī),萬古一超忽。
方平笑麻姑,綠鬢已成雪。
誰識青青松,蟠根向溟渤?!?/p>
還聞天竺寺,夢想懷東越。每年海樹霜,桂子落秋月。
送君游此地,已屬流芳歇。待我來歲行,相隨浮溟渤。
高堂粉壁圖蓬瀛,燭前一見滄洲清。洪波洶涌山崢嶸,
皎若丹丘隔海望赤城。光中乍喜嵐氣滅,
謂逢山陰晴后雪?;叵塘骷艧o喧,
又如秦人月下窺花源。了然不覺清心魂,
只將疊嶂鳴秋猿。與君對此歡未歇,放歌行吟達(dá)明發(fā)。
卻顧海客揚(yáng)云帆,便欲因之向溟渤。
昔與伯氏吟,青銅照人發(fā)。
今又讀君讀,寒冰徹人骨。
時(shí)時(shí)探古趣,往往到月窟。
清濟(jì)流不休,終期至溟渤。
漢字渤的釋義
渤
水涌的樣子 [surging]
鯨歸穴兮渤溢,鰲載山兮低昂。――元稹《有酒》
又如:渤溢(水涌起的樣子);渤蕩(漲潮)
渤
渤海 [Bohai Sea]。又叫渤解;《史記》作“渤懈”。中國的內(nèi)海,在遼寧省、河北省、天津市、山東省之間。東以遼東半島南端老鐵山至山東半島北岸登州角間的渤海海峽同黃海相通。如:渤海桑田(大海變成桑田,桑田變成大海。比喻世事變化巨大)
古州名 [Bo prefecture]。遼置。約在今長春市附近
渤 bó
【渤?!勘贿|東半島和山東半島所環(huán)抱,東以老鐵山頭和蓬萊角一線與黃海分界。面積約9.7萬平方公里。是一個(gè)長軸為東北-西南向的半封閉大陸架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