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人得佳句,或以傲王公。
處士還清節(jié),滑稽安足雄。
深沉似康樂,簡遠到安豐。
一點無俗氣,相期林下風。
驚湍絕壁窮天險,山水如斯世莫知。
林邑峰巒瘴江水,發(fā)揮須待柳州詩。
驚雷勢欲拔三山,急雨聲如倒百川。
但作奇寒侵客夢,若為一震靜胡煙!
田園荊棘漫流水,河洛腥膻今幾年?
擬叩九關箋帝所,人非大手筆非椽。
驚蟄已數(shù)日,聞蛙初此時。
能如喜風月,不必問官私。
驚回一枕當年夢,漁唱起南津。畫屏云嶂,池塘春草,無限消魂。舊家應在,梧桐覆井,楊柳藏門。閑身空老,孤篷聽雨,燈火江村。
驚飆振林梢,落日掛馬首。
世方功名圖,我自饑寒走。
蕭條政長路,歡喜逢故友。
酒酌戒毋多,詩聲愧新有。
驚麋碭洪浸,何人矢麗龜。
遂令老病叟,珍毳及晚炊。
野鹿敢伯仲,江鱘讓甘肥。
淮人篤鄉(xiāng)義,賤乞等韭葵。
向來無人境,沙漫水無涯。
市聲不到耳,茭葦相因依。
今無暴客虞,解衣候朝曦。
厚味真過矣,安食如含飴。
驚飛失勢粉墻高,好個聲音好羽毛。
小婢不須催柘彈,且從枝上吃櫻桃。
驚夢猿三咽,窺帷月一痕。
無人空犬吠,依舊掩柴門。
驚回一枕當年夢,漁唱起南津。畫屏云嶂,池塘春草,無限消魂。舊家應在,梧桐覆井,楊柳藏門。閑身空老,孤篷聽雨,燈火江村。
驚禽一辭巢,棲息無少安。秋扇一離手,流塵蔽霜紈。
故侶不可追,涼風日已寒。遠逢杜陵士,別盡平生歡。
逐客無印綬,楚江多芷蘭。因居暇時游,長鋏不復彈。
閱書南軒霽,縆瑟清夜闌。萬境身外寂,一杯腹中寬。
伊昔玄宗朝,冬卿冠鴛鸞。肅穆升內(nèi)殿,從容領儒冠。
游夏無措詞,陽秋垂不刊。至今群玉府,學者空縱觀。
世人希德門,揭若攀峰巒。之子尚明訓,鏘如振瑯?/p>
一旦西上書,斑衣拂征鞍。荊臺宿暮雨,漢水浮春瀾。
君門起天中,多士如星攢。煙霞覆雙闕,捨杪耷Ч佟?/p>
清漏滴銅壺,仙廚下雕槃。熒煌仰金榜,錯落濡飛翰。
古來才杰士,所嗟遭時難。一鳴從此始,相望青云端。
驚秋思浩然,信美向巴天。獨倚臨江樹,初聞落日蟬。
哀榮悲往事,漂泊念多年。未便甘休去,吾宗盡見憐。
驚聞除目到遐荒,病眼偏明喜倍常。
古節(jié)舊如臺柏直,青衫新惹閣蕓香。
中廬夜宿群經(jīng)蠹。北戶朝趍滿簡霜。
驚吾學間非少年,羨君功業(yè)當壯年。
曾聞難聲共起舞,老我輪君獨著鞭。
胸寒枯柳不堪折,欲別未別心茫然。
半寒黑風虎方嘯,江湖白浪龍正眠。
洪都西統(tǒng)數(shù)千里,俊乂我知足驅使。
好將舊榻拂齋埃,佳客可能無孺子。
驚濤洶涌江勢惡,一山屹立真環(huán)奇。
正如匹馬勇赴敵,萬夫辟易莫敢支。
氤氳山腋云氣聚,焜燿廟貌神靈棲。
風帆浪舶香火盛,旱魃雨厲牛羊刲。
三元水府各雄據(jù),此實上元開府處。
陰兵擐甲揚靈旗,紹興勤王寬北顧。
涂金大扁于湖書,八法森森鬼神護。
通犀寶帶釃龍珠,羅獻渠嚴掌故好。
我曹一拜王之庭,坎坎擊鼓牲酒陳。
蕭騷古木云四合,路左怪石蹲麒麟。
人心傾止形勢壯,葡萄酒馬跡何庸神。
秋風愿借一帆便,笠潭正好羹鱸莼。
驚云駕長風,大雨灑九有。
崩騰百川倒,豪怒一雷走。
茫茫草木亂,隱隱巖谷吼。
高閣晝眠人,覺來但支肘。
驚蓬偶駐知多幸,斷雁重聯(lián)愜素期。
當戶小山如舊識,上墻幽蘚最相宜。
清風不去因栽竹,隙地無多也鑒池。
更喜良鄰有嘉樹,綠陰分得近南枝。
驚弦裂石筆生華。清興入悲笳。為愛南山夜獵,笑人杜曲桑麻。高歌醉眼,千金駿馬,八月仙槎。都把平生湖海,看君咫尺龍沙。
驚風擊面黃沙走,西出崤函脫塵垢。
使君來自古徐州,聲振河潼殷關右。
十里長亭聞鼓角,一川秀色明花柳。
北臨飛檻卷黃流,南望青山如峴首。
東風吹開錦繡谷,淥水翻動蒲萄酒。
訟庭生草數(shù)開樽,過客如云牢閉口。
驚魚撥剌燕翩翾,獨自江東上釣船。
今日春光太漂蕩,謝家輕絮沈郎錢。
漢字驚的釋義
驚
(形聲。從馬,敬聲。本義:馬受驚)
同本義 [the horse be frightened]
驚,馬駭也。――《說文》
襄子至橋而馬驚。――《戰(zhàn)國策·趙策一》
又如:驚嘶(馬受驚而嘶叫);驚塵(車馬疾駛所揚起的塵土);驚鑣(驚馬)
驚動;震驚[alarm;disturb;start;be startled]
宮庭震驚。――《楚辭·招魂》
其生若驚。――《呂氏春秋·慎大》
震驚百里。――《易·震卦》。鄭注:“驚之言警戒也?!?
皆驚忙。――《樂府詩集·木蘭詩》
月出驚山鳥。――唐·王維《鳥鳴澗》
驚問信之。――明·魏禧《大鐵椎傳》
驚為生人。――清·薛福成《觀巴黎油畫
驚(驚)jīng
⒈騾、馬等因受嚇而發(fā)狂亂奔:控制~馬?!匆岛ε拢窬o張:~駭?!攀Т搿!膭悠恰!秩f狀。
⒉意料以外的感覺:~喜交集。倍感~奇。
⒊擾亂,震動:~擾。~動。~天動地。
⒋[驚厥]是小兒常見的一種危急癥侯("驚"俗稱"驚風"或"抽風","厥"俗稱"昏厥"或"厥逆")。有痙攣、昏迷等癥狀。又分急性、慢性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