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州前山頂頭,上有縹緲百尺樓。
大開窗戶納宇宙,高插欄干侵斗牛。
我疑腳踏蒼龍背,下瞰八方無內外。
江渚鱗差十萬家,淮楚荊湖一都會。
西風吹盡庾公塵,秋影涵空動碧云。
欲識古今興廢事,細看文簡李公文。
鄂渚分攜驚昨夢,如今豈謂一尊同。
塵埃萬里玉自潤,風雨對眠床亦東。
問得平安歸客子,留將思憶與衰翁。
征衫瘦著不須遽,漸向湖南春色中。
鄂州遷客一花說,仇池老仙五字銘。
併入晴窗三昧手,不須辛苦讀騷經(jīng)。
鄂城未至客湓城,誰識惓惓欲見情。
端肯寄書憑雁足,遙知求友認鶯聲。
論心政愿投膠漆,臨路良難渡水罌。
江海一生今老矣,待來重結歲寒盟。
鄂渚分云樹,春城帶雨長。
惜哉形勝地,河岳空金湯。
鄂渚云歸后,巴山雨過時。
鵑啼湘女廟,花落楚王祠。
家遠身如夢,愁多鬢易絲。
聊將身暫泊,沙嘴看鸕鶿。¤
鄂渚臨流別,梁園沖雪來。旅愁隨凍釋,歡意待花開。
城曉烏頻起,池春雁欲回。飲和心自醉,何必管弦催。
鄂相頃題應好池,題云萬竹與千梨。我來已變當初地,
前過應無繼此詩。敢嘆臨行殊舊境,惟愁后事劣今時。
閑吟四壁堪搔首,頻見青蘋白鷺鷥。
鄂渚三千里,遙遙望使星。
江湖今寂寞,桃李半凋零。
世有一秋壑,時無兩石屏。
平生不相遇,老眼向誰青。
鄂渚江漢會,茲亭宅其幽。
我來窺石鏡,兼得眺芳洲。
遠岫云中沒,春江雨外流。
何如乘白鶴,吹笛過南樓。
鄂州新得主人翁,今歲元宵便不同。
燈火夜深回晝日,管弦聲動起春風。
遼天月借三秋白,陸地蓮開十丈紅。
妙手信能移造化,速宜歸去補蒼穹。
鄂渚三千里,南樓看月回。
東園花政好,去歲客重來。
兄弟皆名士,文章動上臺。
傾城傾國色,也用覓良媒。
鄂侯遺部曲,多歲此為農(nóng)。
茅店罷殘暑,松巒出亂鐘。
溪流分別塢,晚色失前峰。
去去遺仙跡,蒼云幾萬重。
鄂渚逢游客,瞿塘上去船。峽深明月夜,江靜碧云天。
舊俗巴渝舞,新聲蜀國弦。不堪揮慘恨,一涕自潸然。
鄂王墓上草離離,秋日荒涼石獸危。
南渡君臣輕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
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
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勝悲。
鄂王墓在棲霞嶺,一片忠魂萬古存。
鏡里赤心懸日月,劍邊英氣塞乾坤。
蒼苔雨暗龍蛇壁,老樹煙凝虎豹旛。
獨倚東風揮客淚,大堪回首望中原。
鄂州南樓不可到,到此南樓眼亦青。
乾坤日月與高致,城郭江山無遁形。
把酒縱談心耿耿,倚欄遐眺鬢星星。
世間萬事關愁思,莫使秋風吹酒醒。
鄂渚才來便救焚,富沙拯溺濟饑同。
從容妙得調元手,好轉洪鈞拱帝宸。
漢字鄂的釋義
鄂
古地名 [E county]
湖北省的簡稱 [another name for Hubei Province]。因清代省會武昌是隋以后鄂州的治所而得名
邊界 [boundary]
紛被麗而亡鄂。――《文選·揚雄·甘泉賦》
通“愕”。驚愕 [stunned;stupefied]
象鄂不懌。――《史記·五帝本紀》
“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毆之。――《史記·留侯世家》
群臣皆驚鄂失色,莫敢發(fā)言,但唯唯而已。――《漢書·霍光傳》
又如:鄂然(吃驚的樣子)
通“萼”。花托 [receptacle]
又如:鄂鄂(花開放的樣子);鄂不(花萼和花托);鄂足(花托)
鄂縣
[E county] 現(xiàn)在湖北省鄂城縣
鄂 è
①湖北省的簡稱。
②姓。
【鄂畢河】蘇聯(lián)大河之一。由源于阿爾泰山脈的比亞河與卡通河匯合而成。向西北注入北冰洋喀拉海的鄂畢灣。匯合點以下長3680公里。流域面積約248萬平方公里。
【鄂爾多斯高原】位于內蒙古高原南部,內蒙古自治區(qū)伊克昭盟境內。黃河三面環(huán)繞,南界為長城。面積13萬平方公里。海拔1000-1300米。東部多草原,西、北、南部多沙漠。
【鄂倫春族】中國少數(shù)民族。分布于內蒙古自治區(qū)和黑龍江省。6965人(1990)。說鄂倫春語,屬滿一通古斯語族。舊時從事游獵業(yè),信仰薩滿教。
【鄂溫克族】中國少數(shù)民族。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qū)和黑龍江省。26315人(1990)。說鄂溫克語,屬滿一通古斯語族。主要從事牧業(yè)、農(nóng)業(yè)。舊時信仰薩滿教。
【鄂豫皖革命根據(jù)地】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革命根據(jù)地之一。1927年11月至1929年11月,共產(chǎn)黨人先后組織農(nóng)民起義,分別創(chuàng)立鄂豫邊、豫東南、皖西根據(jù)地。1930年連成一片,成立工農(nóng)民主政權,組成紅四方面軍。1932年紅四方面軍主力轉移川陜邊區(qū)后,留下紅二十五軍堅持游擊戰(zhàn)。又稱鄂豫皖蘇區(qū)。
【鄂豫皖蘇區(qū)】見【鄂豫皖革命根據(jù)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