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查詢:【謫】
謫的繁體:
謫的筆畫:13
謫的部首:讠
謫的拼音:zhé
謫部首筆畫:2
謫字的筆畫順序:點(diǎn)、橫折提、點(diǎn)、橫、點(diǎn)、撇、豎 、橫折鉤、橫、豎、豎、橫折、橫、
謫字的筆順圖解:
謫的組詞/解釋:
謫
(形聲。從言,啻聲。本義:有意指摘,責(zé)備)
同本義 [blame;censure]
謫,罰也。――《說文》
罰罪者曰謫。――《通俗文》
國(guó)子謫我。――《左傳·成公十七年》
則自取謫于日月之災(zāi)。――《左傳·昭公七年》
善言無瑕謫。――《老子》
窮年不相謫發(fā)。――《列子·力命》
公會(huì)齊侯于濼,遂及文姜如齊。齊侯通焉。公謫之。――《左傳·桓公十八年》
室人交遍謫我。――《詩·邶風(fēng)·北門》
又如:謫疑(指摘懷疑);謫我(譴責(zé)我);謫罵(責(zé)罵);謫譴(譴責(zé));眾口交謫
降職并外放 [exile;banish;relegate a high official to a minor post in
謫(讁)zhé
⒈譴責(zé),責(zé)罰:眾口交~。
⒉封建時(shí)代指被貶職、被流放:貶~?!稹S种副涣P罪的人:~戍(被罰守邊)之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