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小乘?小乘是什么意思?【佛學知識大辭典】提供在線佛學知識小乘查詢服務(wù),相關(guān)內(nèi)容采編自佛學大詞典,丁福保佛學大詞典,中國百科全書,英漢對照詞典,三藏法數(shù),佛學常見辭匯,法界次第初門,法門名義集,俗語佛源,法相辭典,翻譯名義集,佛學次第統(tǒng)編,五燈會元,南傳佛教英文辭典,歷代名僧辭典,閱藏知津,唯識名詞白話辭典等典籍。
【小乘論】指屬于小乘之論。又作阿毗曇、小乘阿毗曇。亦即發(fā)智、六足等諸部之論。六足論中,除施設(shè)足論外,余皆玄奘所傳譯者;此外,玄奘又傳入上座、大眾、三彌底、彌沙塞、迦葉臂耶、法密等諸部之論。此外,據(jù)雜阿毗曇心論卷一之注所載,和修槃頭曾就法勝之阿毗曇心作六千偈之釋,另有一論師亦造一萬六千偈之釋;經(jīng)量部之
分類:佛學大詞典
【小乘經(jīng)典】又作小乘修多羅、聲聞契經(jīng)。屬小乘之經(jīng)典,即宣說四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等義理之經(jīng)典。乃‘大乘經(jīng)典’之對稱。如北傳之四阿含經(jīng)、南傳之五尼柯耶等均是?!〕私?jīng)典’一詞系北傳大乘佛教徒所取之貶稱,非印度原始佛教所固有,南傳佛教徒亦不承認??贾T經(jīng)錄,道安錄、出三藏記集不立大小乘之別。又依歷代三寶紀
分類:佛學大詞典
【小乘律】屬小乘之律藏。又作小乘毗尼、聲聞律藏。即四分律等諸律;相對于梵網(wǎng)經(jīng)、菩薩地持經(jīng)等之大乘律。蓋小乘律自古有五部之律,即曇無德部之四分律、薩婆多部之十誦律、彌沙塞部之五分律、迦葉遺部之解脫律、摩訶僧祇部之摩訶僧祇律。其中,除迦葉遺部所傳之廣律外,其余皆系東晉以后所傳譯。然大唐西域記卷十二載,玄
分類:佛學大詞典
【小乘戒】又作小戒、聲聞戒。指小乘律所制之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戒,亦即四分、十誦等戒律,如比丘之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之三百四十八戒。對梵網(wǎng)經(jīng)等十重四十八輕戒之大乘戒而言,四分律等所制之五、八、十、具足戒等,稱為小乘戒。分別功德論卷二(大二五·三六中):‘聲聞家戒,喻若膝上花,動則解散;大士戒者,
分類:佛學大詞典
【小乘佛教】梵名Hi^naya^naBuddhism。原指部派佛教。西元前后,以救度眾生為宗旨之大乘佛教興起后,大乘佛教徒認為部派佛教僅系以個人修行為目的,乃貶之為低劣之教法,故稱之為小乘佛教。惟現(xiàn)代世界各佛教團體均改稱為上座部佛教(巴Thera-va^da-buddhism)。自佛陀教化至入滅之四
分類:佛學大詞典
【小乘四門】天臺宗將小乘判為四門,即:(一)有門,如毗曇所說;主張觀因緣生滅之有,破除十六知見等,以了見偏真之理而得道。(二)空門,如成實論所說;主張以因緣假實生滅入空之法破除假實之惑,以了見空理而得道。(三)亦有亦空門,如昆勒論所說;主張觀因緣生滅之亦有亦空以破除有無相對之偏執(zhí),而入于第一義諦。(
分類:佛學大詞典
【小乘三寶】據(jù)華嚴經(jīng)明法品內(nèi)立三寶章卷上,小乘之三寶即:(一)小乘佛寶,指如來隱其無量功德莊嚴之身所示現(xiàn)之丈六紫金相。蓋如來以此相應(yīng)聲聞、緣覺、人、天等各類根機,故稱小乘佛寶。(二)小乘法寶,指阿含等經(jīng)。蓋如來為聲聞?wù)f四諦教,為緣覺說十二因緣教,令其依之而修,超凡入圣,故稱阿含等經(jīng)為小乘法寶。(三)
分類:佛學大詞典
【小乘三藏】經(jīng)律論三藏通常有大小乘之別,據(jù)大智度論卷一○○之說,小乘三藏即:(一)小乘經(jīng)藏,指四部之阿含經(jīng)等,唯談?wù)婵占艤缰?,詮示聲聞、緣覺修行證果之法。(二)小乘律藏,指四分、五分、十誦律等,為小乘(聲聞、緣覺)人所持之戒。(三)小乘論藏,俱舍、六足、發(fā)智論等,抉擇詮辯小乘聲聞、緣覺修證之法。此
分類:佛學大詞典
【小乘二十部】指小乘教之二十部派。有關(guān)小乘諸部分裂之年代、部數(shù),及分派之原因等,歷來異說甚多,迄今未有定論。據(jù)異部宗輪論之記載,佛陀入滅后百余年,阿育王君臨摩竭陀國,其時有龍象等四眾議論大天五事,因所議不合,遂分成上座、大眾二部。后大眾部又分成九部,上座部分成十一部,合其本末,總共二十部。又除去根本
分類:佛學大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