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xué)知識大辭典】提供在線佛學(xué)知識查詢服務(wù),內(nèi)容采編自佛學(xué)大詞典,丁福保佛學(xué)大詞典,中國百科全書,英漢對照詞典,三藏法數(shù),佛學(xué)常見辭匯,法界次第初門,法門名義集,俗語佛源,法相辭典,翻譯名義集,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五燈會元,南傳佛教英文辭典,歷代名僧辭典,閱藏知津,唯識名詞白話辭典等典籍。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guān)鍵字:
【鸚鵡學(xué)舌】《景德傳燈錄·藥山惟儼和尚》:“有行者問:‘有人問佛答佛,問法答法,喚作一字法門,不知是否?’師曰:‘如鸚鵡學(xué)人語話,自語不得,由無智慧故。’”禪宗強(qiáng)調(diào)直指人心的“頓悟”,反對在語言文字上拾人余唾?!胞W鵡學(xué)舌”,即使學(xué)得惟妙惟肖,也無補(bǔ)于事。后因以“鸚鵡學(xué)舌”比喻人云亦云,沒有自己的見解
分類:俗語佛源
【魔】“魔”是梵語mara(魔羅)的省音。原來譯作“磨”,梁武帝認(rèn)為“字宜從鬼”,改成“魔”,沿用至今?!澳А币庾g為“殺者”、“奪命”、“能奪命者”、“障礙”等,亦作“惡魔”。一切擾亂身心、障礙修行的事物,均可稱為“魔”或“魔障”。經(jīng)中關(guān)于“魔”的講法很多,主要有“四魔”為障:一是“煩惱魔”,即貪、
分類:俗語佛源
【露馬腳】北宋的黃龍慧南禪師常以三句轉(zhuǎn)語示人,人稱“黃龍三關(guān)”,名噪?yún)擦?。這三句著名的轉(zhuǎn)語是:“我手何似佛手”、“我腳何似驢腳”、“如何是汝生緣處”。黃龍禪師自賦《三關(guān)頌》道:“我手何似佛手,禪人直下薦取;不動干戈道出,當(dāng)處超佛越祖。我腳驢腳并行,步步踏著無生;會得云收月皎,方知此道縱橫。生緣有路人
分類:俗語佛源
【翻案】推翻已經(jīng)斷定的罪案,稱為翻案。例如《官場現(xiàn)形記》第二三回:“事已到此,樂得翻案,翻供到底?!苯褚嘀竿品械慕Y(jié)論、鑒定和處分等。詩人有所謂“翻案”法。且舉宋代蘇軾為例。晉代名士劉伶以曠達(dá)著稱,常攜酒乘鹿車而游,讓人荷鍤相隨,說:“死便埋我?!碧K軾《和頓教授見寄用除夜韻》詩反用其典云:“既死何
分類:俗語佛源
【翻譯】把一種語言文字的意義轉(zhuǎn)換為另一種語言文字來表達(dá)。也指方言與民族共同語、方言與方言、古代語與現(xiàn)代語的對譯。如丁玲《夢珂》:“這是一個剛滿二十五歲的青年,從法國回來還不到半年,好久以前便常常在雜志上看到他的名字,大半是翻譯點(diǎn)小說?!庇秩缜濉ふ褩啞秶[亭雜錄·太宗讀金史》:“曾命儒臣翻譯《三國志》及
分類:俗語佛源
【螺螄殼里做道場】在狹窄簡陋處做成復(fù)雜的場面和事情,今謂之“螺螄殼里做道場”。道場是梵語mandala(曼荼羅)的意譯,或譯為“壇”,指供奉佛菩薩像,依據(jù)一定的要求布置并舉行法會的宗教場所。清·顧張思《土風(fēng)錄》卷二說:“延請僧道作法事曰作道場”。佛教中有名的法會道場有水陸道場、慈悲道場等。釋迦牟尼成
分類:俗語佛源
【辯才無礙】能言善辯,謂之“辯才無礙”。如《三國演義》第六四回:“口似懸河,辯才無礙?!痹阜?、菩薩具有“廣長舌”,善于說法。如《華嚴(yán)經(jīng)》說:“若能知法永不滅,則得辯才無障礙;若能辯才無障礙,則能開演無邊法?!薄稗q才”出于智慧。據(jù)《起信論》說,佛、菩薩在完全了解“宿命”、“未來”和“他心”等基礎(chǔ)上對
分類:俗語佛源
【磨磚作鏡】研磨磚瓦欲作成鏡子,只能是徒勞無功。此語喻辦事不得要領(lǐng),終不能成功。原典出自《景德傳燈錄》卷五:唐朝道一和尚常習(xí)坐禪,未能悟道。南岳懷讓禪師問他:“大德坐禪圖什么?”回答說:“圖作佛?!睉炎尲慈∫淮u在他庵前石上磨,道一問磨磚做什么,懷讓回答“磨作鏡”,道一奇怪道:“磨磚豈得成鏡?”懷讓反
分類:俗語佛源
【鏡花水月】亦作“水月鏡花”?!洞笕战?jīng)》等佛經(jīng)記載有十喻:幻、陽炎、夢、影(謂鏡中之影像),干達(dá)婆城(海市蜃樓)、響、水月(水中所現(xiàn)之月影)、浮浪、虛空花(病眼昏花,于空中所見的種種花狀幻象)、旋火輪。密宗以此十喻觀想此世界虛幻不實(shí),而離貪染執(zhí)著。故此中“鏡”乃指鏡像,“花”指虛空花。《景德傳燈錄》
分類:俗語佛源
【贊嘆】稱美贊揚(yáng),謂之“贊嘆”。如:雄偉壯觀的秦代兵馬俑引起了中外游客的贊嘆?!百潯?,梵語Stotra(戍怛羅),謂以偈頌贊美佛、佛菩薩的功德,又稱為“贊唄”、“贊嘆”。隋·智顗《法華經(jīng)文句》卷二說:“發(fā)言稱美,名贊嘆?!碧啤さ佬端姆致尚惺骡n》卷下之三說:“美其功德為贊;贊文不足,又稱揚(yáng)之為嘆?!?/p>
分類:俗語佛源
【醍醐灌頂】“醍醐”是從牛乳中反復(fù)提煉而得到的甘美食品。印度人不但視為“世間第一上味”,而且認(rèn)為它有較高的藥用價值。佛教常用“醍醐”比喻“無上法味”(最高教義)、“大涅槃”、“佛性”等。至于“灌頂”,原來是古印度新王登基時的儀式:取四大海之水裝在寶瓶中,流注新王之頂,象征新王已享有“四?!钡慕y(tǒng)治權(quán)力
分類:俗語佛源
【摩登】“摩登伽”簡作“摩登”,梵語matanga,系古印度旃陀羅族的賤民,以清道為業(yè)。佛經(jīng)中有一部《摩登女經(jīng)》,謂阿難持缽乞水,遇摩登女。女悅阿難,告母:“非阿難不嫁?!蹦刚埌㈦y赴宴,具述女意。阿難道:“我持戒,不蓄妻?!庇o去。母以邪術(shù)蠱惑威逼阿難。阿難方窘迫間,佛持神咒救阿難出。明日,女復(fù)追阿
分類:俗語佛源
【橫說豎說】多方取譬,反復(fù)詳述,以求詳盡,使對方容易理解,謂之“橫說豎說”。如明·郎瑛《七修類稿·詩文一》:“說須出自己之意,橫說豎說,以抑揚(yáng)詳瞻為上?!闭Z本于禪宗?!毒暗聜鳠翡洝は_\(yùn)禪師》:“且如四祖下牛頭融大師,橫說豎說,猶未知向上關(guān)棙子。”多方取譬,旁敲側(cè)擊,畢竟不許一語道破,正是禪宗說“話頭
分類:俗語佛源
【橫死】指自殺、被害或受意外災(zāi)禍而死。《藥師經(jīng)》:“救脫菩薩言:‘阿難,汝豈不聞如來所說九橫死耶!是故教以咒藥方便?!痹摻?jīng)所說九種橫死是:一、得病無醫(yī),二、王法誅戮,三、非人奪精氣,四、火焚,五、水溺,六、惡獸吞食,七、墮崖,八、毒藥咒詛,九、饑渴所困。因這九種原因致死的都屬于橫死。橫死屬于惡業(yè)招
分類:俗語佛源
【慧眼】智慧有識別、洞察事物的功用,猶如眼能辨色一樣,故名慧眼?!洞蟪肆x章》說:“觀達(dá)名慧,慧能照矚,故名慧眼?!本褪沁@個意思。佛教中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之分,它們各有其特定的含義和作用。《無量壽經(jīng)》:“慧眼見真,能度彼岸。”就是說慧眼能照見諸法無相、真空之理,依靠它能得到解脫?!斗g名義
分類:俗語佛源
【演說】其本義是指佛、菩薩為弘傳、闡發(fā)教義而向眾生宣示開講?!洞髮毞e經(jīng)·被甲莊嚴(yán)會》說,佛“能為世導(dǎo)師,映蔽人天眾,演說無所謂”。據(jù)經(jīng)上說,佛以其:“廣長舌”,對天上人間一切眾生說法,被稱為“天人師”、“大導(dǎo)師”。佛說法無所畏懼,催破一切“外道邪說”,被稱為“獅子吼”。佛本著“一實(shí)理”,同時適應(yīng)眾生
分類:俗語佛源
【僧來看佛面】這個俗語的意義同“不看僧面看佛面”有所不同。“僧來看佛面”,謂和尚來訪,看在佛的面上也應(yīng)款待他。比喻接待來人,要看在其他有關(guān)人員的情分上,給予禮遇?!豆賵霈F(xiàn)形記》第二回:“這個人是你王公公薦來的,僧來看佛面,不可輕慢于他?!保ɡ蠲鳈?quán))
分類:俗語佛源
【僧多粥薄】“僧”與“粥”是很有緣分的。據(jù)《佛本行集經(jīng)》等記載,釋迦太子出家后,苦行六年,精疲力竭。他悟到單純的苦行不能解決生死煩惱,便放棄苦行,接受了牧牛女蘇耶妲奉獻(xiàn)的乳糜,又洗去了污垢,決心用智慧去成道?!叭槊印奔慈橹?,相傳古印度人善于煮粥。粥因此而受到僧人的看重。五代僧齊己著有《粥疏》,稱“粥
分類:俗語佛源
【僧不僧,俗不俗】佛家稱出家人為“僧”,在家人為“俗”。僧人剃除須發(fā),披上僧服,受了大戒以后,從形貌服侍到起居作息,都與俗人有很大的區(qū)別。俗語中形容某人的穿著打扮或行為不倫不類,謂之“僧不僧,俗不俗”。如元·王實(shí)甫《西廂記》第二本楔子:“我經(jīng)文也不會談,逃禪也懶去參……別的都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
分類:俗語佛源
【僧】全稱為僧伽Sangha音譯“合”、“眾”、“和和眾”、“法眾”,即僧團(tuán),一般四人以上方可稱為“僧伽”。普通稱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為“出家四眾”(四僧伽);廣義上也包括在家男女居士,稱“七眾”(七僧伽。包括式叉摩羅尼,即學(xué)法女)。據(jù)《南山鈔》,構(gòu)成僧伽有兩個條件:一、“理和”:遵循佛教教義
分類:俗語佛源
分類:俗語佛源
【境界】本指疆域,佛教講境界有兩種意義:一指“十八界”中的“六境”(亦名六塵),包括色、聲、香、味、觸、法,是眼、耳、鼻、舌等六根展開活動的對象?!熬辰纭毕喈?dāng)于人們所說的客觀世界,然而,佛教認(rèn)為“境界”乃是意識所現(xiàn)出來的“相分”?!镀鹦耪摗分^:“以能見故,境界妄現(xiàn)?!庇种笇W(xué)佛修行所達(dá)到的境地。如《無
分類:俗語佛源
【截?cái)啾娏鳌慷U宗的云門宗有三句“轉(zhuǎn)語”示人?!段鍩魰肪硎遢d:“我有三句語示汝諸人。一句函蓋乾坤,一句截?cái)啾娏鳎痪潆S波逐流。若辨得出,有參學(xué)份;若辨不出,長安路上輥輥地。”“截?cái)啾娏鳌?,即一法不立,為“真如門”。后論詩者借用禪語,指見識超群、不同凡響的作品。宋·葉夢得《石林詩話上》:“禪宗論云
分類:俗語佛源
【雷聲大,雨點(diǎn)小】原為禪語。《景德傳燈錄·大法眼文益禪師》載:“有僧問:‘從上宗乘事如何履踐?’文益答道:‘雷聲甚大,雨點(diǎn)全無?!边@句機(jī)鋒話的含意是說,該僧提出了一個大問題,來勢很大,但是完全沒有“見性”。文益主張“佛法現(xiàn)成,一切具足”;“不著他求,盡由心造”。提出“如何履踐”之類問題,就不免涉于
分類:俗語佛源
【漆桶底脫】佛教說,眾生癡暗愚昧,如處“無明暗室”或“無明長夜”,見不到智慧的陽光。禪宗把“無明暗室”或“無明長夜”形象地比喻為密不透風(fēng)的黑漆桶。禪宗用“桶底脫”表示智光透入,豁然大悟的境界?!段鍩魰肪硎挠涊d:長蘆禪師一天下廚,觀看火頭(廚師)煮面條。忽然,面桶的底板脫落,面條掉落滿地。大家失
分類:俗語佛源
【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作為“佛、法、僧”三寶之一的出家人以普渡眾生、行菩薩道為己任。菩薩道的主要精神體現(xiàn)在替眾生“與樂、拔苦”的慈悲心上。因此,南朝梁·沈約《究竟慈悲論》指出:“釋氏之教,義本慈悲?!贝缺前l(fā)起一切善行的基礎(chǔ)。不過,光有慈悲還不夠。度化眾生還需要因時、因地、因人而異的權(quán)巧之智,稱為“
分類:俗語佛源
【慈航】佛教認(rèn)為,佛菩薩以普渡一切眾生為“大愿”,運(yùn)用大智慧,把眾生從生死苦海中運(yùn)到解脫的“彼岸”,稱為“慈航”。如南朝梁·蕭統(tǒng)《開善寺法會》詩:“法輪明暗室,慧海度慈航?!庇秩纭痘ㄔ潞邸返谖宥兀骸叭f頃碧波,都成覺海;前重苦海,盡泛慈航?!彼略褐杏^音菩薩像上,往往懸有“慈航普渡”的匾,即此意。“慈
分類:俗語佛源
【慈心】對他人愛護(hù)、幫助、惻隱之心,稱為“慈心”。如方志敏《可愛的中國》:“這種哀叫,并不能感動那肥人和幾個打手的慈心,他們反而哈哈的笑起來了?!狈鸾陶f菩薩修習(xí)“四無量心”,第一就是“慈心”。如《俱舍論》卷二九說:“無量有四:一慈,二悲,三喜,四舍?!薄按刃摹奔礊楸娚錾剖拢o予歡樂。佛家所說的“慈
分類:俗語佛源
【新婦騎驢阿家牽】新婦,指媳婦;阿家,指婆婆。謂媳婦騎驢,而婆婆替媳婦牽驢。比喻事理顛倒反常。如《五燈會元》卷十九:“顛倒顛,顛倒顛,新婦騎驢阿家牽。便恁么,太無端,回頭不覺布衫穿?!保ɡ蠲鳈?quán))
分類:俗語佛源
【新來和尚好撞鐘】比喻新來乍到的人手腳總是比較勤快。如《歧路燈》第八回:“果然‘新來和尚好撞鐘’,鎮(zhèn)日不出園門,將譚紹文舊日所讀之書,苦于點(diǎn)明句讀,都叫丟卻。自己到書店購了兩部課幼時文,課誦起來?!保▍⒁姟白鲆蝗蘸蜕凶惨蝗甄姟睏l)(李明權(quán))
分類:俗語佛源
【癡心妄想】愚蠢荒唐,不能實(shí)現(xiàn)的心思和想法,謂之“癡心妄想”。如《紅樓夢》第一一三回:“人生緣分,都有一定,在那未到頭時,大家都是癡心妄想?!薄鞍V”,佛教又稱為“無明”,是“貪、嗔、癡”三毒之一,為一切煩惱之源。不明是非、善惡的污染之心,叫做“癡心”?!洞笕战?jīng)·住心品》將“癡心”列為六十種心相之一。
分類:俗語佛源
【癡人說夢】比喻荒謬至極,不可相信。宋代僧人惠洪的《冷齋夜話》卷九記載:唐代龍朔年間,有異僧名僧伽者游江淮間。有人問:“汝何姓?”僧伽答:“姓何?!坝謫査恰昂螄??”回答“何國人?!崩铉邠?jù)此為僧伽作碑云:“大師姓何,何國人。”惠洪說罷這件事,掩卷笑道:“此正所謂對癡人說夢耳!”按,隋唐時有一個西域
分類:俗語佛源
【解脫】系梵語Mukti或Moksa的意譯?!毒S摩詰經(jīng)·佛國品》謂:“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脫?!睆姆鸾痰囊饬x上說,解除妄想煩惱的束縛,脫離生死輪回的痛苦,獲得自在,謂之“解脫”。唐代窺基大師對此有明確的解釋:“由煩惱障,縛諸有情,恒處生死。證圓寂已。能離彼縛,立解脫名……解謂離縛,脫謂自
分類:俗語佛源
【解鈴還須系鈴人】比喻誰做的事有了問題,仍須由誰去解決?!吨冈落洝肪矶骸敖鹆昵鍥鎏J法燈禪師在眾日,性豪逸,不事事,眾易之。法眼(禪師)都契重。(法)眼一日問眾:‘虎項(xiàng)金鈴,是誰解得’?眾無對。師(法燈)適至,(法)眼舉前語問。師(法燈)曰:‘系者解得?!比纭段饔斡洝返谄呤换兀骸斑@正是:獅
分類:俗語佛源
【罪過】即罪惡過失,始見于《周禮·秋官·大司寇》:“凡萬民之有罪過,而未麗于法,而害于州里者,桎梏而坐諸嘉石。”然而,“罪過”成為習(xí)見的俗語,卻在佛教盛傳之后。它本是佛教的戒律用語。唐代義凈所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二七說:“弟子問曰:‘我之師主作何罪過而受治罰?’彼便答曰:‘汝之師主自作如是如
分類:俗語佛源
【跳不出如來佛的掌心】“如來佛”即佛,“如來”是佛的十種尊號之一。神話小說《西游記》描寫孫悟空神通廣大,一個筋斗能翻十萬八千里,但卻無論如何也翻不出如來佛的手掌。此俗語比喻不管有多大本事,用盡解數(shù),也擺脫不了某種力量的控制。如羅廣斌、楊益言《紅巖》第六章:“果不出所料,眼前這一套全是美國顧問處的設(shè)計(jì)
分類:俗語佛源
【嗔拳不打笑面】古時江淮一帶有“嗔拳笑面”之戲,雙方帶面具作胡人勇士狀,一扮“嗔拳”,一扮“笑面”。(可參閱宋·高承《事物紀(jì)原·博弈嬉戲》)禪宗有“嗔拳不打笑面”之語,《續(xù)傳燈錄·泉州云臺因禪師》:“僧問:如何是和尚家風(fēng)?師曰:嗔拳不打笑面。”后俗語中多用之,謂惱怒者不拳打笑臉相迎的人。或謂對人和氣
分類:俗語佛源
【睡魔】睡眠,為佛家所說的“五欲”之一。嗜睡之人怠惰昏昧,不能精進(jìn)修持,無從出離生死,故稱嗜睡怠業(yè)為“睡魔”。唐·呂巖《大云寺茶詩》云:“斷送睡魔離幾席,增添清氣入肌膚。”禪僧喜歡喝茶,便是為了驅(qū)除昏沉的睡魔,以利坐禪入定。后亦用以指強(qiáng)烈的不可抗拒的睡意。如宋·陸游《幽居》詩:“衰極睡魔殊有力,愁多
分類:俗語佛源
【感應(yīng)】語出《法華經(jīng)》卷一:“無數(shù)世界,廣說經(jīng)法。世尊所為,感應(yīng)如是。”又《大日經(jīng)疏》卷一:“妙感妙應(yīng),不出阿字門?!敝副娚沈\祈念佛菩薩而得到佛菩薩的護(hù)念加持。俗語中泛指神明對人事的反響。如明·沈鯨《雙珠記·僧榻傳音》:“惡有惡報,感應(yīng)之常?!币嘀^受影響而引起反應(yīng)。如魯迅《且介亭雜文》序言:“作
分類:俗語佛源
【想入非非】俗稱不切實(shí)際的胡思亂想為“想入非非”。如端木蕻良《曹雪芹》十九:“霑兒就愛想入非非,不理他也就沒事了?!贝苏Z出于佛經(jīng)中的“非想非非想天”或“非想非非想處”。三界中以無色界為最高,無色界四天中以“非想非非想天”為最高,又名“有頂天”。《楞嚴(yán)經(jīng)》說:“如存不存,若盡非盡,如是一類,名非想非非
分類:俗語佛源